烽火村游戏活动中心

HOME> 攻略指南>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作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四德”指的都是什么

2025-10-06 17:47:11

2、既嫁从夫。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是女子嫁人之后便要听从和服从丈夫,其实这里的“从”还有辅佐丈夫的意思,即在“夫唱妇随”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相夫教子”的责任,并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从而成为丈夫的贤内助。相较于上一点来说,这一点显然对女子的限制有些严格。

3、夫死从子。这点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是让女子在丈夫死后遵从儿子的命令,其实这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丈夫死后,女子要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

其实,古代的礼仪往往都是从宫廷礼仪和贵族礼仪向民间发展的,“三从”最早也对宫中和贵族女子的要求,例如“夫死从子”其实是与古代的“孝道”有冲突的,但如果放在宫廷之中,却又顺理成章,毕竟除了母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

四德:最初是指宫廷女子修养,后泛化为对所有女子要求

周礼之中,内宰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主要教导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四德”最初只是指宫廷妇女的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才逐渐向民间普及,而其内容其实也在变化。

1、妇德。作为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认为其核心就是“贞顺”,“贞”就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顺”则是指“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汉代班昭在《女诫》中则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只要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意思是,女子不必过分注重才学,而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而到了清末,以兰鼎元《女学》为代表的女教书中,对于“妇德”的标准又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不仅要求恭顺柔和,还要“去妒”,要会“教子”,要“和叔妹”、“睦娣姒”。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等等。

2、妇言。最初对于妇女言辞的限制,主要是古人认为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即“利口覆家邦”,而在民间“口多言”则被列入“七出”之中。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说言辞得体。到了汉朝,班昭认为“妇言”就是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蓝鼎元《女学》则称,“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

3、妇容。主要是指对妇女容貌修饰的标准,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则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只要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可以了。蓝鼎元则认为“妇容,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即容貌修饰要符合不同的场合。

4、妇功。主要指妇女从事的劳动和工作,由于古人通常以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来进行分工,因此“妇功”在古代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无非就是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以及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班昭认为“妇功,不必工巧过人”,只要勤勉、手脚麻利就可以了。

如上所述,“四德”其实更多是从品德修养方面对女性的要求,虽说其中有些要求较为苛刻,但其中有些其实现代仍然适用,毕竟提高道德修养并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三从四德”,其实不难看出其主要是在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所产生的,且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发生变化。不可否认,“三从四德”中的确蕴含着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但综其内容来看,其实也并非全为糟粕。事实上,对妇女的严格束缚和强烈压迫,是在南宋理学出现之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