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精选:互联网现在这么火,能为农民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16-05-17 13:57 |
|
分享到: |
|
谢邀,刚好身边有个朋友在做互联网农业,觉得很接地气,看看他的看法。
困顿中的传统农民: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
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或电话,那头是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的农民,用沮丧和略带哀求的声音问我:
“你读书多,家里的地瓜/栗子/梨子/苹果/枣子......卖不出去都要烂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忙处理下?”
每当此时我都很羞愧,感谢乡亲们对我的高估,其实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因为公司的紫薯项目,每年春种秋收我都会在山东日照老家待一段时间,我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不变而且普遍的现象,这估计也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一直经历的持续性困局。春种的时候总听说“去年某某村某某人种什么产量多少斤赚了多少钱,发财了”,然后大家都热火朝天的去种这种东西;等到秋收,成片的农产品滞销 ......,熬过了看天吃饭的困顿,熬不过销路无门!
这种靠种植某个农作物发小财的人可能存在,真正发家致富的更是凤毛麟角;在现实农村中,更多的是农民跟风生产,有市无价,不一样的农作物种植趋势,一样的生活苟且。
所以每当到了秋天,我看到的状态都是一个字:愁。比如今年家乡今年邻村一片被霜打了的白菜园,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此情此景,作为农民的儿子,每看到一次,心中滴血不止!
于是我开始思考,当下传统农业的症结在哪里,我又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症结一:靠天吃饭是要跨过去的坎儿。
遇到自然灾害而导致减产,比如干旱、洪涝、虫灾;人为因素导致的减产、不产,例如药害和假种可能会导致农产品甚至颗粒无收。
遇到这些情况,市面价格一般偏高或者比较稳定,却有价无市,无货可卖!
症结二:盲目扎堆市场容量有限的经济作物。
即便熬过了看天吃饭这个坎儿,丰产却不丰收(有市无价)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市场的容量稳定而有限,农民非计划性不可控地跟风扎堆生产,瞬间让市场饱和,导致农产品严重过剩。
比如我们家今年种的角瓜,每天早晨能摘三百斤,按照去年一块钱一斤的价格,收益是相当不错。然后今年家家户户种,价格只有一毛多一斤,我好几个早晨陪父亲起个大早去摘瓜,最后卖个三十几块钱还不够油费和早饭钱,最后很多也就烂在地里算了。
所以那一天听到这位农民大哥哭着说:为什么这么好的西瓜卖不出去呢,我也忍不住鼻酸。他们别无选择,很多时候农民只能选择让作物烂在地里,因为价格太低,请人收获亏损更多!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中有人号召为某地滞销的农民消化农作物,出人出力,这些案例不胜枚举,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症结三:信息严重不对称
大概在2000年左右,生姜到了20块一斤,从此之后家家户户种生姜,很多片区直到现在还是,一直期待市面上再塑当年的高价传奇,其实很多年年亏损。
信息闭塞,农民完全感受不到对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恐慌,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市场容量是多少,最新的种植技术、高产科技是什么,他们一无所知。加上农产品大多体积大重量重,单位种类的附加值又很低,许多需要再加工或者深加工才能投入市场,市场不愿意为低附加值的产品投资。
症结四:物流发展落后,价格昂贵,生鲜运输成本高
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的农村道路交通相比前几年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物流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导致很多优质的农产品走不出去,突破不了地域限制。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能为农民做些什么?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科学地计划式生产或订单式生产,进一步说就是在保证食品安全且高品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的需要安排生产活动,或许是解决之道。
关于计划性生产,举个例子:本地养鸭。农户没有自己随意建设鸭棚养鸭,而是养鸭场根据市场需要计划性的发展养鸭户,同时还配套提供技术,科学饲料。
关于订单式生产:农产品的售卖渠道基本可以划分为零售(F2C)和工厂(F2B)两种模式。
零售牵扯的客户非常多,无法等到成熟时才去预测订单量大约多少,目前很潮流也是很有效的方案是:众筹、预售(期货)、私人定制,也就是目前很热的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先调研市场需求,解决销售渠道问题,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宣传推广拿到这种预付费型的期货订单再生产,农户(F)只需要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集中采购生产化肥降低种植成本,集中解决运输问题提高物流效率。你应该瞬间想到了朋友圈里各种义卖、私人定制梯田,认筹大米等等的影子了吧。
订单式生产另半边天是对接工厂,供需双方信息足够对称时,工厂的需求量基本可以落地到纸上,形成合同订单。然后又公司或者其他机构规模化的规范性的组织生产。
我虽是农民的儿子,但涉农资历尚浅。只能总结之一二,不敢说对错,只想与君分享心得,希望能为困顿中的传统农民做些实事,希望下次秋收时,可以看到农民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