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政府关于如何推进阳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 2019-03-30 18:07 |
|
分享到: |
|
2017年,阳原县被国家商务部评为第四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要求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抓手,以“农村产品上行”为核心,以“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示范带动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农村产品上网与网络商品下乡相结合”为思路,不断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和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有效发挥电子商务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2018年6月12日,上海太德励拓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为阳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的主运营商,并且已确定各板块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要求,资金使用计划、完成时限绩效目标等。现已逐步开展各项工作,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科学完备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政策保障有效、配套体系健全、管理体制高效的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环境。
自太德励拓成为阳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主运营商以来,项目前期工作得到有序开展。现阶段阳原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已规划完成,目前处于装修准备阶段,预计9月中旬开业,届时面对整个县域提供企业入驻、产品展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孵化、包装运营等服务;三级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体系以及三级物流体系与阳原县电子商务全覆盖实施企业泥河湾酒业公司进行合作并有序推进,已完成200个村级服务站点筹备工作,其中163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点,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培训目前已全面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向基层政府机关、村民委员会、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创业青年和农民的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培训。重点培训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站长等有志立足农村、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创业的人员,现已下乡培训150人次;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方面,阳原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联合县商务局推行“一商一户一劳力”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精准扶贫活动,让企业走进贫困村,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利用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企业和微商联盟自身优势积极作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劳务用工等问题。
阳原县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已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借助示范工作、大力推进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
1.整体思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阳原县把电子商务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推行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战略,积极推进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使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消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着力提升贫困主体创业就业能力,探索推动贫困县农村转型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路子。但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作为新兴的扶贫模式在阳原县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设施、人才支持和产业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电子商务增收脱贫的步伐。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目前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在贫困村普及程度较低,全县村级宽带网络信号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覆盖范围有限,绝大多数村使用的是无线4G网络,光纤接入率低,网络信号仍不稳定,上网资费较高,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现实需求。虽然全县163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点达到100%全覆盖,但是群众知晓率和认知度低,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网点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物流体系不够完备。目前,全县物流配送县一级体系较为健全、服务较好,但由于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尚未形成规模,物流成本过高,绝大多数物流快递站点仅延伸到重点乡镇一级,村级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全县冷链物流体系仍不健全,农村生鲜产品物流短板突出。农村群众网购网销成本较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三是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十分稀缺。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农村受群众文化程度和对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认知度的影响,贫困户参与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的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偏低。由于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缺乏,大部分村级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点由大学生村官代为运营,但大学生村官工作任务繁重,多数不能专门从事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工作,影响了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的工作成效和快速发展。四是产业支撑基础薄弱。全县农特产品及旅游民俗文化产品量大质优,网货产品开发潜力较大,但由于存量分散,产品标准不统一,龙头企业稀缺,信息共享不够,优势互补意识欠缺,大部分贫困村产业基础薄弱,网络适销产品少,质量参差不齐,且包装、认证等跟不上市场需求,产品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品牌效应不够突出,网上推介没有形成整体声势,目前网销收入占比仍较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3.实行措施
下一步,针对我县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不断优化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取得实效。一是加快改善贫困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扎实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基础条件。持续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村道路运输条件。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全力实施“百兆光纤工程”和“百县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扩大宽带、光纤和4G网络农村覆盖范围。采取招商引资、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一点带几村、一店带多户的“双带动”村级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贫困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点服务功能以及站长技能提升。二是不断完善贫困村物流体系建设。坚持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加快构建完善贫困村物流体系。在线上由县级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搭建面向农村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物流体系的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三级物流集散中心,整合县域内快递物流企业在乡镇设立符合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站点,依托镇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在贫困村设立物流快递服务点,加快推进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建设,打通贫困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三是持续加强贫困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培训。积极探索贫困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持续加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参观考察活动,组织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乡镇党政领导赴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加快形成推动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发展共识。大力开展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操作技能培训,以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农村致富能人、“两后生”和贫困村群众为重点,通过建立基地、联合办学、长短期培训等方式,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和实训操作培训,加快构建学用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探索开展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学历教育培训,加强与大中专院校培训合作,定向培养适合我县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支持鼓励贫困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两后生”、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进行培训深造,探索制定电子商务职业认证制度,建立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库,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发展储备输送人才。四是着力夯实贫困村产业支撑基础。结合贫困村产业基础和脱贫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确定网上营销的主打产品和主导品牌,持续推进网货品牌培育,做大做强阳原大杏扁、绿色果蔬、杂粮杂豆和旅游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产品,加快制定完善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质量认定、分等分级、产品包装、业务规范等标准,推进特色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筑牢产业支撑基础。秉承保护乡村原貌的宗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互联网宣传推介吸引游客,借助互动体验进行农特产品和旅游民俗文化产品销售,通过游客分享进行网店销售承接,实现旅游与产品销售、线上和线下人群的互通。
二、依托示范工作,促进农特产品上行
1.总体思路
依托阳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促进城乡居民创新、创业、创收,促进农特产品上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通过“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个服务、四大保障”,打造基本成熟的“互联网+县域特色经济”的新业态。“一个中心”即以“农产品上行”为中心;“两大体系”即打造“品牌体系、营销体系”,吸引并培育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挖掘打造本地产品;“三个服务”即建立“品牌培育服务、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优化阳原县本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外部运行环境;“四大保障”即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保障、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保障、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品牌培养推广保障、政策支撑保障”,让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惠及更多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
2.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坚持市场主导原则,加强示范引导、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成立农特产品上行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农业、畜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供销、邮政、通信等行业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产品上行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2)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务信息应用和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围绕“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两个关键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整合内外资源,打通上下行通道,着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3)突出特色,重点培育。坚持突出特色原则,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我县大杏扁、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优势,做好“富硒”、“绿色”“有机”等文章,完善产业链,打造生态圈,大力培育和帮扶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网商规模,优先选择农民急需、受益面广、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和产品进行示范,取得突破后在全县范围内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3.实行措施
(1)制定县域农产品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产销标准
根据我县农作物品种,梳理出适合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销售的农产品体系,制定农产品收购、包装、销售标准,开展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销售。开发适合电子商务营销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和引导农村产业合作组织、农民个体与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对接,指导其根据消费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将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产销对路的网络商品。在农产品上行中,做好安全追溯、产品认证、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工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县域农村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农村产品的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
(2)打造县域公共品牌,形成产业竞争力
公用县域性品牌打造,关系着地方经济能否实现腾飞突围,更关系着当地诸多产业、企业的效益提升,甚至命运。公用品牌带动地方经济提升,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农产品上行方面,根据农产品梳理,确定5-10个县域优势产业品牌,每个优势产业选择1-5家骨干企业,联合打造县域公共品牌,形成优势产业竞争力。
(3)积极发展生态原产地产品
生态原产地产品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并具有原产地特征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是以国家公信力为背书的现代国家品牌,也是新型的标识性工业产权。在追求环保的今天,生态原产地产品已经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消费目标。对辖区特色产品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培养,结合我县的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对2个以上农产品品种进行认定,建立特色产品的生态原产地基地。在进行生态原产地认定的同时,组织企业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识认定。
(4)建设“互联网+农业”的农产品追溯体系
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信息化的手段,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建设“阳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将区域内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种养殖户、家庭农场等主体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纳入农业主体信息库管理系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二维码追溯,及时更新信息库数据。建立阳原农残检测中心,开展农残检测,统一农产品包装标识,标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5)开展泥河湾生态农业文化旅游
塑造县域农业品牌旅发大会是我省一大主题活动,我县依托现有泥河湾旅游资源,创办阳原县旅发大会暨阳原农业文化旅游月及泥河湾杏花节,大会期间组织本地企业进行线上促销,组织网红进行京东、天猫网络销售直播,实现产品推广和促销;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新浪、搜狐、腾讯等报纸网站媒体记者举办百家媒体采访团进行采访,吸引京津冀游客到我县进行乡村农产品文化旅游,重点打造“农业文化、民俗风情、农品传统、农事体验”等农业文化旅游业态,面向京津打响“生态阳原、寻祖问根”农业文化旅游品牌。
(6)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与进社区协同发展,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与社区电子商务的互联互通,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推动我县农产品进城市、进社区。依托京津冀市场,联合北京市、天津市商务体系下的社区生鲜直供系统、京津冀酒店联盟、京津冀万商联盟,开展“基地+社区直供”的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销售业务。
(7)开展贫困户农产品1+1帮扶模式
开展贫困户农产品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城市,餐饮、商超、企业集团1+1帮扶模式,与这些城市建立生态农户脱贫帮扶对接,组织餐饮、商超、企业集团、绿色消费者到阳原进行脱贫帮扶1+1采购活动,通过北京餐饮、商超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站点定点促销我县贫困户生态农产品,实现我县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