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物、开网店、做微商……这些时下与互联网联系密切的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不仅在城市中日益盛行,而且在农村地区也呈快步发展态势。如何使互联网与“三农”实现更好融合?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互联网对“三农”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全方位的。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认为,总体来看,推动互联网在农村发展,尤其是通过发展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能够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创业,特别是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认为,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生态逐渐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认为,要让互联网真正在农村“施展拳脚”,一要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着力提升农民的互联网素养。
何广文表示,当前,农村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相关人才比较缺乏。郭红东提出,农村大部分老百姓缺乏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认知。尽管有些年轻人开始选择回到农村,但总体来讲人数还是偏少,仍缺乏一批懂得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并愿意回到农村的人,尤其是年轻人。
“互联网+三农”催生了“智慧农村”、“智慧农业”等。但何广文强调,不能将“互联网+三农”仅仅理解为向农村卖商品、把农村商品卖向城市,而应该理解为农村生态体系的搭建,理解为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平台。
学者认为,“互联网+三农”的理想状态应当是打造互联网农村新思维,搭建农村互联网生态体系,让互联网真正融入农村,让农村长出互联网基因。
何广文表示,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同时,通过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改善农村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也应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郭红东认为,现在很多机构和部门都在做农村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平台,但各个平台互相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得互联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现在应当集中精力,努力建立一个互相配合、连续互动的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发展系统,既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够形成合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更好融合,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学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沉下心来真正思考布局农村战略,有必要从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以互联网思维做好规划实践,加强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改革和对互联网企业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