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重在重构农民身份_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产业观察
热点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权威解读 > 产业观察 >
评论: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重在重构农民身份
发布时间: 2017-05-10 09:32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互联网不断普及,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其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大量涌现的各类“淘宝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充分展示了贫困落后地区借助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跟工业品下乡比,对于如何实现农产品上行似乎办法不多,农民依靠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卖农产品的“扶贫”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等等。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当下,该如何定位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角色?其完善之路又在何方?

  所谓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简而言之就是将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作用于帮扶对象,是一种创新的扶贫开发方式,改进扶贫开发绩效的理念与实践。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期的关键阶段,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工作备受重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工程。简单来看,农民通过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将农产品卖出去,获得了收益、增加了收入,这是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的最直观注释。不过,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扶贫”绝不仅仅是卖货这么简单,其意义更在于重构农村的市场化体系以及农民的身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来自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的影响深远,农民打破了以往生产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束缚,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生产的积极性大增。随着统购统销的逐步退出,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又形成了自由市场,农产品部分获得了商品属性,在流通与交易中获得了交换价值。这是中国农民从生产队成员到土地资源掌控者、市场初级交易参与者的一次重大转变。

  而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相比于城市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农村的市场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区成为城市日常生活需求品的输出之地,而且提供的是相对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渠道,导致很多优质农产品卖不上价,农民无法获得太多收益。

  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正是要打破这种不对称格局,农民由此获得了一次自家农产品与消费者无缝对接的宣传、销售渠道。这意味着,大量农民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者角色,而是有希望转型成为商品售卖与交易者。这种由农到商的转变,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会充满困难和挑战。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很多农民而言,除了在家务农、进城打工外,互联网给予他们人生更丰富的选择,就是亦农亦商。

  农民开淘宝店,会逐渐在品类选择、包装、价格、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积累运营经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发达的农场经济中,农场主需要学习大量的市场、管理甚至物流、金融、法律和环境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管理农场。因此,美国的农场主本质上就是一个小企业主。中国的农民也会在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经济的培育中,从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从业者入手,逐渐掌握互联网以及商业上的大量知识与实践能力。

  相比于简单的卖货,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将造就新一代农民,从农业生产者转型为商业从业者,真正接触到市场交易核心。可以想见的是,这是另一层级的“扶贫”,数亿驻留在农村的农民,不再被隔绝于城乡同步的市场化商品交易体系之外,不仅能让商品卖出更高价钱,更会从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商业运营者。

  早就有人指出,中国八九亿农村劳动力必须大量释放,而不是捆绑在那点土地上。如今除了2.3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外,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农民。让更多商业基因“植入”更广袤的农村地区,让各种市场要素在土地上流动起来,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这恐怕才是更为重要的。

动态资讯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进农村示范县行动农村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权威解读名家点评专家专栏注册会员会员登录上网行为数据管理器真伪查询
Top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