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互联网为介质的信息爆炸时代,一波接一波的新概念接踵而至。继“互联网思维”、“微商”、“自媒体”这些热词经历从热门到归于平淡后,“社群”这个概念开始若隐若现,颇有登上舞台被聚光灯打中的苗头,社群到底是什么?社群是一场忽悠还是金矿?
社群是什么?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社群简单认为就是一个群,但是不仅仅只是一个群,它是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而将大家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它有社交关系链,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这样说来,社群就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而是早已有之。比如民间的各种俱乐部、商会、兴趣爱好团体、校友会、同学会、老乡会等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天然具有社交的需求,人们会以血缘、地缘、同缘、业缘、趣缘、志缘为纽带结合成同类群体,构成了所谓的社群。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加便利了人与人的沟通和连接,进而加速了各类社群的形成。
因此,社群不仅仅是一个微信群、qq群、论坛、贴吧,这些只是构建社群的一种组织工具,其本质跟线下各类俱乐部、商会、校友会等社群的聚会活动是一样的,线下社群囿于时间空间举行聚会活动次数有限,而因为有了互联网工具的助力,导致社群的连接和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社群应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不是互联网概念。
那么社群又有哪些类别呢?
社群按连接的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强连接社群和弱连接社群。基于血缘、地缘、同缘(同学、同事、战友)的社群基本上是强连接,即使不用组建一个群组,不常联系,也可以随时启动连接和沟通的状态。而基于趣缘和志缘的连接则相对较弱,爱好、兴趣和志向可以改变,社群成员因缘而聚,也因缘而散。
互联网社群为什么沦为死群?
自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来,就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互联网社区,比如各种不同主题的BBS、论坛,到后来出现qq群、微信群后,就形成了互联网社群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动—连接—网络,阿里巴巴连接了人与商品,qq连接了人与人,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连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借助移动互联网,使得构建一个社群更加便利了,而构建一个社群容易,运营一个社群容易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大多数社群在热闹一阵之后归于沉寂,沦为死群。
一方面与社群的构建初衷有关。有些属于临时性社群,社群目的完成后,社群也就结束了。第二跟社群的运营相关,社群作为一种松散型组织,如果不能持续产生价值,不能持续吸引成员参与,对社群成员的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社群也就归于平淡了。第三是任何一个社群都有生命周期,尤其是弱连接社群,生命周期相比强社群会更短。
社群从变现能力强弱的角度又分为哪几类呢?蓝马认为有以下几类。
1.产品型社群。典型的比如小米社群、哈雷摩托、无人机社群等。此类社群成员本身就是产品的爱好者或发烧友,也会一起参与产品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此类社群黏性高,变现能力强。
2.价值观型社群。典型的比如宗教,虽说宗教属于公益性组织,但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也是很难持续的。在所有社群中,宗教的黏性最高,生命周期最长。
3.学习型社群。例如李善友教授的颠覆式研习社,秋叶PPT学习社群等。此类社群成员学习意愿强、即使犯了惰性,也会考虑到所交的钱,而不至于脱离社群,所以黏性较强。
4.兴趣型社群。互联网连接成本低,因兴趣而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社群相当容易,大多数网络社群属于此类社群,变现能力较弱。
传统生意为什么越来越难做?
如果说商业的本质在于交易,那么传统行业服务顾客要经过层层代理、经销商才能将产品送达目标顾客,与目标顾客进行接触和沟通则要经过传统媒介单向传播,调研顾客需求要么自我揣摩要么通过第三方调研公司,因此,传统行业与顾客之间总是存在隔阂、存在距离,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往往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由顾客买单。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消灭了中间商,让商家和顾客之间直接对话和交易,提升了沟通和交易效率,因此电子商务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成本为什么越来越高?
然而,在互联网行业,一元法则和马太效应明显体现,互联网行业经历了十多年发展,出现了以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为代表的垄断性巨头,这类平台型公司的盈利本质是贩卖其流量,随着购买流量的商家越来越多,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马太效应又一次显现,依附于互联网平台的商家强者恒强,大多数尸骨无存。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原因在于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横亘在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一座高峰,商家获取顾客的成本再次高企。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产能过剩、产品品质问题频出等问题,导致商家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产阶层的形成导致的消费升级的趋势日益凸显,跨境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活跃就是明证。此时,如果再用工业思维,通过规模化量产的产品以广告开路把产品倾销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招恐怕越来越不灵了。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到了,就应该走到顾客中去,和用户打成一片,倾听用户心声,和用户一起玩耍、交朋友,让用户参与产品制造,做用户真正喜爱的产品。那么,如何和用户零距离连接沟通呢?答案无疑是互联网。
社群如何变现?
而社群会是最佳组织形式吗?尚未可知。可以肯定的是,社群确实让人与人聚合的成本降低了,人与人连接沟通的效率提高了。然而,构建了社群,也运营了社群,如何让社群不死?如何通过社群玩出一朵花?如何变现呢?蓝马认为从变现角度可以分为直接变现和间接变现,具体如下:
1.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更加直白地说就是卖货,目前有这类成功案例吗?有的。比如网红模式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自媒体冯三村公共服务中心。一个是通过网络让自己成为明星式的红人,聚合粉丝,然后卖货变现;一个是通过自媒体聚合粉丝或者同类价值观的人群,然后卖货变现。典型的案例如张大亦的淘宝女装店、罗辑思维的自媒体书店。
2.会员费。通过招募VIP会员变现。典型的案例如罗辑思维的会员招募、疯蜜女性社群等。当然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社群通过会员费实现了变现。
3.线下活动。通过线上聚合了用户后,在线下举办培训、论坛、峰会等形式实现变现。
1.众筹、众包。将靠谱的人、靠谱的项目通过社群的力量众筹、众包,快速打造成功。比如黑马会的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案例。
2.资源对接。群内资源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比如某酒店管理人员通过构建酒店行业社群,分享行业经验,通过打赏、预售经营管理真经方式变现。某项目负责人通过社群分享项目,招募代理商、合作伙伴。某智业机构通过为社群成员提供在线咨询、线下培训等智业支持,并与具备上市潜力的项目达成深度捆绑,提供资源扶持其上市。
3.基金、风投。社群根据自身擅长领域组建、众筹行业基金,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长远收益。
结语
从商业角度来讲,不能变现的社群都是耍流氓。社群要实现从交流、交友到交易的路径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变化莫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社群能否开花结果,我们且看且行。(来源:蓝马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